拥核没行动、反核没底气 台湾渐进式废核在两岸紧张下反现风险

无敌椰子 娱乐 2024-10-28 312 0

【彭博】-- 王伯辉50岁时开始任职于台湾的核四厂,并逐步晋升到负责核四厂的兴建,他本以为也将负责该厂的营运。

但在工作15年后,王伯辉奉命封存这座位于台湾东北、一度电都没有发过的核电厂。2011年日本福岛核灾后,台湾针对核电的舆论急剧转变,政府停建核四厂。

“我一生都在核电厂做事,了解它对国家的重要性:价廉、稳定,”王伯辉说,他提及台湾独步全球的半导体厂对电力的需求。

台湾位于中美紧张态势的核心,岛上芯片业的能源需求激增,目前看来无法因核能而受惠。

尽管政府越来越在暗示,可能放弃全面反核的立场,但台湾最后一个核电机组将在明年春季除役,此举形同全面废核。然而,为了实现气候变迁目标及吸引AI领域(极为耗电)的投资,全球许多国家纷纷拥抱核能,台湾的做法显然背道而驰。

台湾政府的反核立场也引起在野党、防务分析师和主要商界领袖的批评。所有人都警告,台湾依赖进口煤和天然气下,如果两岸情势升高,中国海军可能会采取封锁手段,台湾将面临能源和安全危机。

同时,台湾供电已经吃紧,威胁经济增长。台湾今年已两度调高电价,最近一次是本月初起工业用户的电价上涨12.5%。

英伟达亿万富豪首席执行官黄仁勋6月告诉记者,我们在台湾需要更多电力。英伟达严重依赖台积电生产其最重要的芯片。

诚然,台湾政府的反核立场已有初期的松动迹象。行政院长卓荣泰接受彭博新闻社专访时表示,台湾对采用新核能科技的态度“非常开放”,这是政府迄今为止反思反核立场出售最明显的讯号之一,未来可能改弦易辙。

卓荣泰也表示,他会要求台电不能让核电厂管理人员因核电厂除役而离开,必须要保持这些原来的人员。

推荐阅读:AI用电潮推动政策思维 台湾对采用新核能科技态度开放

但讯号模糊空洞,行动也付之阙如。

反核路上独行

如今,核电佔台湾每日能源产量的比重不到3%,液化天然气和煤——全部仰赖船只进口——佔一半以上。今年稍早这个比重约为5%,台湾南部马鞍山的核三厂1号机组已于7月停止运转。

但在其他地方则截然不同,许多国家和公司通过重启旧电厂、延役现有电厂或兴建新电厂来增加核电。微软最近与Constellation Energy Corp.达成协议,宾夕法尼亚州已关闭的三哩岛核电厂将重新服役。科技公司转向这种低碳能源来为AI扩张提供电力,并与绿色目标保持一致。

此外,菲律宾和韩国一家公司达成协议,要评估重启菲律宾一座已封存的核电厂;中国8月批准11台核电机组的建设,投资额达2,200亿元人民币(310亿美元)。即使在发生重大核事故的日本,最大的商业游说团体也呼吁政府考虑增加核能。

这让台湾在反核的路上蝺蝺独行。

根据中华民国核能学会,原子能曾被台北官员视为廉价且稳定的基载电源,1984年,核电几乎佔全台湾供电的一半,2002年这一比例约为20%。

但福岛核事故后,核能在台湾的地位几乎一夕骤变。在公众的支持下,政府于2014年决定核四厂停工。民进党于2016年上台并订出2025年“非核家园”的目标,王伯辉服务的核四厂也已封存。

如今看来,这个决定不再有利台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周在台湾周围举行演习,北京称这是对台湾总统赖清德的警告,凸显出台湾依赖能源进口衍生的安全威胁。中国大陆的军演似乎在演练包围台湾。

外界普遍认为,封锁是中国大陆较为偏好的让台湾不战而降的方式,而非全面军事入侵,后者可能会迅速引发美国及其盟友的反应。

在中国大陆最近的演习期间,台湾的能源运输未受干扰,但如果爆发真正的危机,供应可能很快就会短缺。台湾能源署副署长李君礼表示,台湾目前的天然气安全储量大约可供十天使用,不过他表示,如果节约使用,总能源储量将可维持数月之久。

根据Rystad Energy的电力结构预测,随着台湾逐步淘汰核能,天然气和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料将增加,到2030年,再生能源发电量预计将增加一倍,天然气发电量将增加20%以上。

Rystad Energy主分析师Somnath Kansabanik表示,在地缘政治风险中逐步淘汰核电是一项大胆举措,需要制定全面且快马加鞭的计划,以扩增可再生能源,同时确保可靠的液化天然气来源。

然而,台湾在提供充足再生能源上,未能达成初步目标,基础设施和离岸风电设施也迟到。这造成昂贵的化石燃料进口增加,家庭和企业未来的电费甚至也可能增加。

同时,根据能源署的数据,到2030 年,电力消费预计最多将增加13%,其中大部分来自AI领域相关的需求。

台湾清华大学核子工程教授李敏表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再生能源和液化天然气的产能,为台湾供电,因此短期内需要核电。

原文标题China Tension Highlights Risk of Taiwan’s Nuclear Phase-Out Plan

--联合报道 Shoko Oda.

(增加第20段后内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

热门新闻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116966715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