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7月12日電(記者 李明珠)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所謂“南海仲裁案裁決”出台距今已有八年,中國南海研究院世界海軍研究中心主任陳相秒12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表示,裁決不僅沒有積極解決中菲的海上爭議,反而加劇雙方矛盾,使地區局勢升溫,無助於管控海上分歧。
這是2021年7月1日在中國海南省三沙市永興島拍攝的日出。新華社圖
2013年1月,菲律賓時任政府單方面就中菲在南海的有關爭議提起仲裁,應菲律賓單方面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於2016年7月12日作出裁決。
所謂裁決出台八年來,陳相秒指出,部分國家利用仲裁裁決為其背書,加速推進單邊行動,例如,菲律賓在仁愛礁、仙賓礁、鐵線礁的很多行動都是以所謂裁決作為依據,這也導致海上形勢升溫。
陳相秒說,這一裁決也成為域外國家加大在南海介入力度和軍事存在的藉口。例如,美國的航行自由行動、軍艦穿越行動,都是以仲裁裁決說事。這使中國與美國以及其他域外國家在南海的軍事較量有增無減,也是安全形勢升溫的動因。
“‘南海行為准則’談判也受到了仲裁裁決的衝擊,讓南海地區的規則構建受到破壞。”陳相秒指出,2013年,中國和東盟啟動了關於準則的磋商,要構建各方都能接受的地區規則秩序,但仲裁裁決出台後,部分國家試圖基於裁決定義規則,使得各方出現分歧。這不僅影響了準則談判的進程,也使各方矛盾更尖銳,讓構建規則的過程滿是干擾,關於規則未來怎麼走也充滿不確定因素。
對於裁決,中國始終秉持“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的立場。不過,除了菲律賓之外的部分東盟國家的立場比較“徘徊”。
陳相秒說,一些國家曾試圖利用裁決背書,鞏固海上主張,但他們又希望通過和中國談判管控海上形勢,促進爭端解決,因此他們的立場比較矛盾。特別是隨著菲律賓利用裁決,加速推進單邊行動,使周邊國家意識到裁決可能會加劇中方採取相應的反制措施,周邊國家看到了裁決的負面效果。
“這些國家的立場慢慢發生變化,從過去對裁決保持沉默,到後來的默許,甚至試圖利用裁決鞏固自己的利益,到慢慢地開始尋求另外一種途徑妥善處理海上分歧。”陳相秒說。
這八年來,南海的分歧變得更為複雜,涉及領土主權、海域管轄權、油氣等,這些矛盾逐漸尖銳的同時,美國等域外力量還在其中干擾。這種情況下,陳相秒認為,由於涉及國家之多、問題之複雜,國際法規則並非盡善盡美,南海問題不可能通過國際第三方機制解決。談判磋商、當事方直接對話,才是最終解決分歧的最有效途徑。
不過,接下來菲律賓可能還會繼續打法理戰。陳相秒說,菲律賓已經揚言要提出第二次仲裁,有可能基於裁決再次包裝,提出所謂的第三方機制。菲律賓還會基於裁決,持續推進海上單邊行動,鞏固所謂裁決。菲律賓不會停止把國際法當作自己政治外交和利益最大化工具的步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