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辉映、红绿交融,丰富而独特的文旅资源,为六安文旅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别山红绿交融、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文化旅游片区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文化、生态、旅游融汇互动、一体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以融合发展为路径,释放“文旅+N”效应实现全时全景精彩
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发展,丰富产品供给,打造特色精品,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聚焦“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建设,串联全市四县三区59个乡镇、52家3A级以上景区,打造全域旅游“黄金观光线”。聚焦文旅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打造林水寨、符桥小镇等一批以农业休闲观光为主题的特色景区,获评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6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16个。聚焦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建设,利用森林、温泉、中医药等优势资源,打响陡沙河、大别山虚谷、聆心谷等温泉康养旅游品牌,获评养老服务业长三角康养基地2个、省级示范康养旅居项目6个。
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
打造“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出台《关于推进六安市“研学大别山 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旅游(研学实践)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研学旅游基地建设,获评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9 个、安徽省二十佳馆校共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5 个。今年以来,全市共接待研学游客超 2480 万人次,同比增长 19.92%。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一体建设,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9个、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15个、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17个。打造红色沉浸式体验项目,红色演艺戏剧《立夏》、实景剧《大别山传奇》、密室《红夜》等提升红色旅游体验感。
以保护传承为基础,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全省率先出台《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先后投入近3亿元,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70余项,基本实现文物类建筑应修尽修。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系统摸清文物家底。出台《六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夯实非遗传承基础。提升皖西博物馆展陈,举办文博课堂,开展“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跟着文化遗产游六安”等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化回答“何以六安”“你见过什么样的六安”等文化课题,做好优质内容输出,立体化讲好六安文旅故事。盘活古民居改建民宿10余家,金寨大湾村“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入选全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金寨红军广场、独山革命旧址群等多处入选省革命文物主题游径。
以群众所需为导向,持续打造文旅精品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