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抚心|贝多芬合唱
在1811年,贝多芬的心中萌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冲动,他决定用D小调来创作一部交响曲。D小调,这个深沉而强烈的调性,曾被莫扎特用于他那部充满悲怆的《安魂曲》,而贝多芬则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和意义。
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他不仅需要克服个人的困境,如日益严重的耳聋问题,还要在艺术上做出前所未有的尝试。在交响曲的结尾部分,贝多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采用一段带有悲剧色彩的纯管弦乐,还是引入合唱来结束这部作品。经过深思熟虑,贝多芬选择了后者,但他并没有选择传统的宗教主题,而是将合唱与FriedrichSchiller的《欢乐颂》结合,这首诗歌颂扬了自由与平等的理念。
贝多芬在交响曲中引入合唱的决定,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在当时,交响曲中使用合唱是前所未有的,这需要贝多芬证明其合理性。他的解决办法是让整部交响曲像讲述一个故事一样展开,而"欢乐颂"则是这个故事的高潮和顶点。
交响曲的四个乐章
1.第一乐章:以D小调的强烈和紧张开始,似乎在表达一种绝望和挣扎的情感。这个乐章的开头,充满了力量和决绝,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基调。
2.第二乐章:谐谑曲乐章带来了一种对比和释放。这个乐章的节奏跳跃,旋律活泼,为听众带来了一种从压抑中解脱出来的感觉。
3.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以其温柔和沉思的气质,为听众带来了一种宁静和内省的空间。这个乐章的旋律流畅而美丽,为接下来的合唱部分做了铺垫。
4.第四乐章:"欢乐颂"的引入,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这个乐章的开头,通过不协和音和器乐的对话,展现了一种紧张和期待的氛围。随后,"欢乐颂"的主题逐渐展开,从男中音独唱到四重唱,再到合唱,表达了一种全人类的团结和欢乐。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它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文化意义的艺术品。通过这部作品,贝多芬传达了他对自由、平等和人类团结的深刻理解。"欢乐颂"的歌词,"四海之内皆兄弟",表达了一种超越国界和种族的人类共同体的理念。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它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在思想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作品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喜爱和传唱,成为了人类精神追求的象征。贝多芬通过这部作品,音乐抚心|贝多芬合唱向世界展示了音乐的力量,以及艺术在表达人类理想和情感方面的无限可能。
贝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