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23日電 金磚國家(BRICS)領導人峰會22至24日正在俄羅斯喀山舉行。作為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集體亮相”,擴容後的首次金磚領導人峰會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也讓俄羅斯在伏爾加河上的千年古城——喀山成為世界的焦點。
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喀山,是俄羅斯自治共和國——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首府,也是俄羅斯16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之一,被稱為莫斯科、聖彼得堡之後的“俄羅斯第三首都”。歷史上的喀山,曾經與列寧、高爾基、托爾斯泰等歷史名人結緣;今天的喀山,則是俄羅斯的經濟、科技、文化中心之一。
喀山地處東西方貿易交通樞紐地帶,自古以來就是通往歐洲的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集散地,見證著歐亞地區頻密的經貿和人文交往。今天的喀山市內,既有歐洲風格的教堂、亞洲格調的喇嘛廟,也有穆斯林的清真寺,多元文化和諧共存。
2013年3月,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中國國家領導人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中提到,17世紀的“萬里茶道”曾是聯通中俄的“世紀動脈”。這讓一段塵封多年的歷史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內,而喀山正是這條跨越百年的“茶道”上的一顆明珠。
“絲綢之路”後有“萬里茶道”
距今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繼絲綢之路衰落後,中俄商人在兩國之間開闢出了多條新商路,“萬里茶道”就是其中之一。來自福建、安徽、江西等地的中國茶葉一路向北進入西伯利亞地區,隨後向西經過喀山、下諾夫哥羅德等地的轉運,而後運抵莫斯科、聖彼得堡甚至更遠的歐洲各地。
万里茶道路线示意图。(图片来源:湖北日报网)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萬里茶道研究院院長黃柏權曾介紹“萬里茶道”的滄桑往事:
“萬里茶道”開啟於17世紀中葉,從形成、發展、繁榮存續了近3個世紀,是亞歐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物證。
1616年,俄國使節泰奧門尼茨(Tyumenets)將華茶作為給沙皇的禮物,從中亞阿丹汗國(AltanKhan)帶回俄國,這是華茶入俄之始。1656年,費·巴依科夫使團抵達北京,正式拉開華茶直接輸俄的序幕。隨後,俄國使團和官私商隊紛紛到北京進行貿易,開闢出東、中、西三條中俄貿易路線。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中俄邊境貿易得到官方認可。在18世紀前20年,中線貿易有所發展,以庫倫為中心,稱“庫倫互市”,讓原本僅限於北段的貿易得以延伸。1727年,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恢復了中斷的互市貿易並開闢恰克圖市場。
恰克圖貿易的繁盛,開創了“彼以皮來,我以茶往”的貿易格局。茶葉貿易路線不斷從北邊延伸到東南的福建武夷山,逐步形成了武夷山-恰克圖的茶葉貿易線路。茶葉運至恰克圖後轉賣給俄商,由俄商運往莫斯科、聖彼得堡,直至歐洲其他地區。
晉商:“萬里茶道”上的“操盤手”
除了俄商的苦心經營外,查閱歷史資料,萬里茶道的形成,也離不開中國商人的不懈努力,其中晉商之功居首。
自17世紀末開始,伴隨著俄羅斯市場對茶葉需求的不斷增加和中俄茶葉貿易的逐漸興盛,以大盛魁商號為領頭羊的晉商抓住機遇,不遠千里來到福建武夷山等地,在當地建立了生產基地,並建立了一條長達1.3萬公裡的輸俄茶葉貿易通道,主導了中國境內的輸俄茶貿。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中國第一旅蒙商”大盛魁、祁縣渠家、祁縣喬家等富甲一方的著名商家。
山西並非茶源地,而晉商卻主導萬里茶道200多年,有商號、茶莊甚至在莫斯科及俄羅斯其他城市設立分號或分莊。對此,山西祁縣晉商研究所所長田建說,“晉商以誠實守信、開拓進取、務實經營、和衷共濟、經世濟民的精神開闢了萬里茶道,並且在這條道路上推動形成了互通互贏、和諧相處的貿易格局”。
延續數百年的“萬里茶道”上運輸的不僅是茶葉,還有皮毛、布匹、糧食、藥材、日雜百貨、食鹽等貨物。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禮俗、節日習俗等隨之傳向俄羅斯和歐洲,歐洲工業革命的成果、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宗教信仰也傳入中國,充分實現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
“萬里茶道”的衰落與復興
正如其繁榮一樣,“萬里茶道”的衰落也與時代大潮密不可分。進入19世紀末,俄國商人開啟海運及輪船-鐵路聯運的運輸方式,萬里茶道傳統陸路運輸線路受到極大衝擊。加之19世紀後期英、美等國逐漸轉向印度、錫蘭購買茶葉,中國茶葉的歐美市場逐漸失去。十月革命後,輸入蘇聯的茶葉更加減少,萬里茶道逐漸走向尾聲。
然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萬里茶道在沉寂一個世紀後,再次進入大眾視野。眼下,當年的萬里茶道沿線已開通發達的航空、公路和鐵路運輸網絡,便捷的交通加速推動中蒙俄三國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
一度湮沒於歷史長河的萬里茶道,正在人文、旅遊、經貿等領域為沿線國家和城市帶來新的合作機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綻放全新的生命力。(完)